近日,咸宁通山联通志愿者们走进寺下村,他们的到来,是为践行“服务为民”的承诺,将便利与关怀实实在在地送到乡亲们的家门口。
村委小院的“联通便民服务点前”,一位头发花白的李奶奶,小心翼翼地从布包里拿出她那按键模糊的老人机,屏幕上子女的号码已看不清许久。志愿者小陈连忙俯身接过,指尖轻点,细心擦拭屏幕,又调整好字体和音量。“奶奶,这下亮堂了,声音也大,保管您听得清!”他轻声道。手机修好的那一刻,老人眼角舒展的笑意,比阳光更暖。另一边,几位年轻员工耐心地引导村民使用线上营业厅,“瞧,点这里就能查话费,再不用跑镇上排队啦!”他们手把手地教,反复演示。现场登记、解答套餐、调试信号、排查线路……一项项琐碎的服务,如同涓涓细流,汇入村民心田。
对于村里腿脚不便的几位高龄老人,志愿者们主动送服务上门。在陈大爷的低矮堂屋里,志愿者小王发现他的手机长期处于“无服务”状态。仔细检查后发现是屋内信号弱。小王立刻搬来凳子,踮脚在屋角重新调整了室内天线方向,手机屏幕上的信号格瞬间满格。老人试着拨通了在外儿子的电话,听到熟悉的声音传来,激动得直拍膝盖:“通了!真通了!”几位志愿者还顺势在屋门口的小板凳上,为闻讯而来的老人开设了简易“银发课堂”,教他们如何用智能手机进行视频通话、识别常见诈骗信息。老人们学得认真,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午后的阳光将树影拉长,服务点依然人头攒动。村民张大姐端来一大壶自家煮的凉茶,非要大家解渴,“歇歇吧同志,喝口水润润嗓子!”茶水温热,情谊真挚。维修间隙,志愿者们也和村民们聊起家常,询问网络电视是否流畅,孩子们上网课有没有困难。一声声质朴的“谢谢”,一张张舒展的笑脸,一次次暖心的互动,无声化解了初见的陌生。那穿梭在村巷间的联通志愿者们,仿佛成了连接城市服务与乡村期盼的流动桥梁。
本文地址:http://www.chinaxhk.net/qukuai/56193.html -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故本网对其真实性不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