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快讯网 > 财经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运会新闻叙事的话语变迁与框架建构 ——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

2025-11-20 19:26 来源:网络投稿 作者:赵胜 阅读量:5136 会员投稿

摘  要:全运会作为国家级综合性体育赛事,其在官方媒体中的叙事建构是观察新闻话语变迁的关键窗口。本研究旨在系统揭示《人民日报》关于全运会新闻叙事的历时演变规律与话语变迁,以1949年至2025年间《人民日报》1562篇相关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基于BERTopic对其进行主题挖掘与动态演化分析,结合框架理论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叙事框架进行深度解构与阐释。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对全运会的相关报道经历1957-1978年、1979-1993年、1994-2008年、2009年至今四个历史阶段,识别出国家意志、民族荣耀、行业秩序、城市发展、民族团结、社会价值六个议题,其叙事历程遵从“国家战略承载”“竞技水平确证”“社会价值彰显”“体育精神弘扬”四个框架,在不同历史时期强度各异、内涵流变,整体呈现出战略定位从“政治工具”向“治理杠杆”跃升、竞技目标从“外部参照”向“内部确证”转向、价值旨归从“国家荣誉”向“社会福祉”嬗变、精神内涵从“政治规训”向“人格塑造”深化的演化趋势。

关键词:全运会;BERTopic;新闻叙事;框架理论;《人民日报》

Discourse Change and Framework Construction of the News Narrative of the National Game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Taking the Relevant Reports of People's Daily as an Example

Abstract: As a national-level comprehensive sports event, the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Games in official media serves as a key window for observing changes in news discourse. This study aims to systematically reveal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patterns and discourse changes in the People's Daily's news narratives about the National Games. Using 1,562 relevant reports from the People's Daily between 1949 and 2025 as the research sample, the study employs a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It conducts theme mining and dynamic evolution analysis based on BERTopic and uses framework theory to deeply deconstruct and interpret the narrative framework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People's Daily's coverage of the National Games has undergone four historical stages: 1957-1978, 1979-1993, 1994-2008, and 2009 to the present. Six themes were identified: national will, national pride, industry order, urban development, ethnic unity, and social value. The narrative process follows four frameworks: “national strategic carrier,” “competitive level verification,” social value demonstration,“ and ”promotion of sports spirit.“ These themes vary in intensity and evolve in meaning across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collectively reflecting a trend of strategic positioning shifting from a ”political tool“ to a ”governance lever,“ competitive goals transitioning from ”external benchmarks“ to ”internal validation,“ value orientations evolving from ”national honor“ to ”social welfare,“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s deepening from ”political discipline“ to ”character development."

Keywords: National Games; BERTopic; News Narrative; Framing Theory; People's Daily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1]”。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是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综合性体育盛会,是推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平台。全运会的历程与新中国的脉搏紧密相连,其功能与意义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特定的内涵。作为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中央官方媒体,《人民日报》长期以来对全运会进行持续、密集的报道。其新闻叙事不仅是记录赛事进程的编年史,更是国家主流话语、体育发展理念与社会文化导向在媒介场域中的构建与传播过程[2]。当前学术界对全运会的研究聚焦于制度改革[3]、竞技训练[4]、科技赋能[5]及经济效应[6]等层面,对通过新闻叙事策略性地建构全运会形象及其历时性话语嬗变规律尚缺乏系统性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人民日报》自1949年至今的全运会新闻报道文本为研究样本,旨在运用BERTopic对海量文本进行主题挖掘与历时动态分析,客观识别报道的核心议题及其随时间推移的演化规律,结合框架理论的分析视角,解析《人民日报》在不同历史时期运用特定的新闻框架来建构全运会的学术价值,阐释其叙事策略与话语变迁的特点,揭示这些框架的形成、演变及其背后的社会、政治与文化驱动力,为未来大型体育赛事(尤其是即将到来的第十五届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的传播策略制定提供历史经验和具象参考,有助于优化主流媒体对体育事件的报道视角,为构建体育公共议程、引导社会舆论、提升体育软实力等方面提供学理支持。

1文献回顾

1.1 大型体育赛事的媒介框架研究:从“对外”到“对内”的视角转换

大型体育赛事作为国家力量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展演平台,其意义早已超越竞技本身,成为媒介研究高度关注的焦点。学界认为大型赛事是国家进行价值传播与认同动员的重要场域。骆良虎[7]等学者指出,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具备周期性、展演性与凝聚性等特征通过独特的空间营造、仪式展演与媒介传播,唤醒集体记忆、凝聚民族情感。此过程并非单向度的宣传,而是多方利益主体互动的复杂系统。张业安[8]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剖析政府与媒介之间的协作关系,并从媒介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指出,国家的体育与新闻管理体制共同构成宏观制度环境,设定赛事传播的方向与边界[9],其在进一步研究中认为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的形成[10],本质上是“框架化”过程,即媒介通过特定的叙事框架来组织和呈现赛事信息,而这一“媒介框架”与受众原有的认知“受众框架”之间始终存在一种动态的博弈关系。这表明,对大型赛事媒介框架的研究,需将其置于特定的国家治理与媒介制度背景下进行考察。对杭州亚运会、卡塔尔世界杯[11]等国际赛事,多聚焦于具有强烈“对外”传播属性,关切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展演、官方话语在传播生态中的调适与竞争。相较之下,大型赛事在塑造“对内”共识、建构集体记忆方面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本研究将视角从“对外”转向“对内”,聚焦于作为中国国内最高级别综合性赛事的“全运会”。

1.2 党报体育报道的政治逻辑:作为国家话语的媒介实践

党报专指中央、省、地市各级党委机关报,其新闻价值框架反映国家政治制度设计[12],要求办报各环节“讲政治”、“讲正气”,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13]。《人民日报》的体育报道并非单纯呈现竞技事实,而是自觉将体育与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政治主题深度融合,服务于特定的国家战略目标。张德胜[14]指出党报体育新闻在内容选择、视角呈现和价值判断上严格遵循政治逻辑。吴鲲[15]等通过文本分析发现,即使是对外援的报道,也服务于隐性宣传国家政策、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政治功能。具体到大型体育赛事报道,这种政治逻辑亦得以显现。李鲤[16]对《人民日报》北京奥运报道的分析,揭示其如何将奥运盛会提升至国家形象塑造和民族精神凝聚的高度。廖慧平[17]对《人民日报》历届全运会报道的舆论引导嬗变研究表明,其舆论导向与中国体育发展和社会变迁高度同步,沿着“展示·图强—回归·继往开来—反思·改革—分享·和谐”的路径发展,把握不同历史时期体育被赋予的国家任务与时代内涵。与市场化媒体的“市场逻辑”(如《体坛周报》、《齐鲁晚报》侧重竞技结果、明星效应以争取商业利益[18])和社交媒体的“流量逻辑”(如抖音、咪咕视频通过个性化互动迎合用户偏好[19])不同,《人民日报》的体育叙事恪守独特的“政治逻辑”,其体育报道更强调政治导向性、思想引领性和价值塑造性,也是理解全运会叙事变迁的切入点。

2 理论基础

2.1 BERTopic的理论阐述

对《人民日报》关于全运会的海量新闻文本进行主题挖掘与演化分析,采用主题模型是常用手段。相较于传统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如LDA[20])存在的预训练依赖、单向语境建模等局限性[21],BERT模型作为一种先进的深度双向、无监督预训练模型,能够利用纯文本语料库捕捉更细致的上下文语义关联,从而实现更具人性化的文本理解。Maarten Grootendorst于2021年提出BERTopic,该模型无需繁琐的超参数预设,通过深度学习的自适应机制实现内部调整,并能高效识别与排除异常数据点。该模型的基本流程为:利用选定的预训练语言模型(如BERT)生成文本向量嵌入;随后,应用UMAP算法将高维向量降维至低维空间,以揭示数据的内在结构,基于HDBSCAN算法对降维后的向量进行密度聚类,识别出主题簇。主题簇构建完成后,采用C-TF-IDF[22](Class-based TF-IDF)方法提取各主题代表性关键词。与传统TF-IDF不同,C-TF-IDF旨在衡量词项对特定主题簇的区分度与重要性。其计算公式如下式(1)所示:t代表词项,c代表特定聚类,A表示各个聚类的平均词项数,表示词项t在聚类c中的词频。此外,BERTopic具备动态主题演化(DTM)分析能力[23],该功能允许在时间维度上对主题的演化路径进行追踪与分析,能够揭示特定主题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关键词涌现与变迁,从而表征其阶段性特征。综上,BERTopic能够有效识别新闻文本中的代表性主题,适用于具有趋同叙事结构与赓续叙事逻辑的文本集合。结合DTM分析所涌现的主题词,本研究能够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新闻文本,为后续的深度文本分析奠定基础。

图1 BERTopic流程原理

Figure 1 BERTopic process principle

2.2 框架理论的阐述

“框架”由社会学家戈夫曼(Goffman)提出,用以指涉个体用以感知、识别和标记社会事件的认知基模[24]。传播学者恩特曼(Entman)则将其精炼并应用于媒介研究,指出媒介框架通过“赋予感知现实的某些方面以更高的显赫度,来推广特定的问题定义、因果解释、道德判断和解决方案建议[25]。框架理论强调,媒介并非中立的现实反映者,而是积极的意义建构者[26]。在本研究中,框架理论的学术价值体现在:一是识别主导框架及其历史谱系:基于BERTopic揭示的主题结构与演化脉络,框架理论用以识别《人民日报》在不同历史时期建构全运会意义的核心框架,从而系统性地描绘出这些主导性叙事框架如何随时代变迁而更迭、修正或重组。二是解析叙事建构的策略:框架理论引导本研究聚焦于微观层面,剖析《人民日报》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话语策略、叙事原型和修辞手段来实现其框架建构的,有助于本研究揭示特定的语言选择和叙事结构如何被用来服务于特定的框架功能。三是深度阐释框架背后的价值功能:鉴于《人民日报》的官方属性,其对全运会的框架选择绝非价值中立。通过解构其框架,本研究可以阐释全运会这一体育盛事是如何服务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战略,并向公众传播的特定价值观与政策导向。

3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定量主题建模与定性框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旨在解析《人民日报》全运会新闻叙事的建构脉络与历时性话语嬗变。研究路径如下:1)数据采集与预处理:以《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全运会”为检索关键词,系统检索1949年10月1日至2025年6月6日的新闻文本,在剔除重复及低相关度文本后,最终确定有效样本1562篇,构建全运会新闻文本数据库。随后,在Python环境中,利用jieba分词库与多源词表(哈工大、川大及自定义词表)对语料进行分词、停用词过滤、词性筛选及低频词剔除等标准化预处理。2)历时演变阶段划分:选择哈尔滨工业大学和科大讯飞联合实验室发布的全词掩码(Whole Word Masking)中文预训练模型RoBERTa-wwm-base,对语料数据库分别进行基于C-TF-IDF的多次主题挖掘,调整随机种子以及BERTopic中的各项数据,最终确定UAMP降维的降维数n_component=128、数据点间最小距离min_dist=0.0、降维临近节点数n_neighbor=15及HDBSCAN生成的最小聚类大小min_cluster_size=3来进行主题析出。根据主题词呈现情况、动态主题变化情况与中国体育战略、重大历史事件、全运会自身改革以及新闻文本年际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交叉验证与对标,确定全运会的历时演变阶段。3)演变阶段分析:借助DTM功能,绘制各主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强度分布与演化轨迹,基于主题、关键词及动态演化情况,分析各主题各阶段特征。4)框架提炼与叙事解构:将阶段划分、主题词分析以及动态演化视为框架线索,提炼出在特定时期主导全运会报道的典型新闻框架,运用框架理论,解析不同历史时期全运会新闻叙事的特征、逻辑与转型轨迹。

4 研究结果

4.1 历时演变阶段划分

本研究以《人民日报》全运会报道的历时性定量数据与BERTopic主题演化图谱为实证依据,揭示出其新闻叙事并非线性演进,而是在特定历史节点呈现出深刻的话语嬗变与范式重构。据此,本研究识别出三个关键的叙事转折点:第一转折点(1979年):以改革开放国策的确立与我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恢复为契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时代呼声,驱动全运会的媒介叙事功能从对内进行政治动员转向对外彰显国力、为民族复兴“正名”的符号性展演,报道焦点从阶级话语转向竞技成绩与国际纪录。第二转折点(1994年):以《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颁布与体育产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为标志,全运会战略定位聚焦于服务“奥运战略”的选拔机制。与此同时,市场逻辑的渗透催生对赛事经济效益的探讨,亦伴生对兴奋剂、假赛等行业失范现象的批判性反思,叙事主题呈现多元化态势。第三转折点(2009年):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节点,标志着中国体育完成在世界舞台上的“自我确证”,国家体育战略启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范式转型,全运会的媒介叙事随之出现“价值回归”,“唯金牌论”开始降温,对“全民全运”、赛事社会遗产、体育的公共产品属性等议题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标志着叙事重心向社会效益与全民福祉的系统性转移。上述三个转折点与中国社会转型、体育战略演进的关键节点高度耦合。鉴于此,本研究将1957年(首届全运会筹备启动)至今的考察时段划分为以下四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历史阶段:1957-1978年、1979-1993年、1994-2008年、2009年至今。

图2 《人民日报》全运会相关报道数量

Figure 2  Number of reports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Games in People's Daily

4.2 Bertopic主题挖掘与动态演化分析

4.2.1 核心主题识别与内涵阐释

Topic 0——国家意志的展演场:体育的价值观念与政治合法性建构(代表性主题词:体育运动、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毛泽东思想、共产主义、群众体育、解放军队)

此主题将全运会框定为国家主流价值展演的核心场域。高频词“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明确其叙事背后的政治规约性。“群众体育”与“解放军队”的并置,则揭示该主题的双重动员逻辑:前者旨在塑造“为祖国健康工作”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后者则并非仅指参赛队伍,而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与“国防体育”概念紧密捆绑的符号。正如第一届全运会报道中航海、滑翔以及跳伞等军事化项目涌现,旨在将全运会建构为“普及国防体育、加强国防后备力量”的实践平台[27]。在宏大叙事层面,该主题将全运会的功能界定为确证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巩固政治合法性的展演。早期报道中将每一项体育成就均被阐释为国家意志的胜利和领袖思想的实践成果。在此主题下,全运会的媒介呈现成为阿尔都塞所言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28]”的关键一环,其职责在于通过体育,完成对国民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政治化塑造,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国防安全的核心议程。

Topic 1——民族荣耀的竞技场:竞技成绩的符号化与国家认同凝聚(代表性主题词:全国纪录、亚洲纪录、世界纪录、打破纪录、优异成绩、田径比赛、团体冠军)

此主题将全运会定位为生产与传播民族荣耀的核心空间。高频词“打破纪录”“世界纪录”等,将赛场表现聚焦于对既有极限的超越,尤其是与国际标准的对标,以此回应“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焦虑。“团体冠军”“优异成绩”等词汇,则强调集体荣誉高于个人成就的价值取向。例如,第六届全运会首次设立团体总分[29],对于打破国家、亚洲、世界记录的选手,将给予较大幅度的加分,使得该届全运会破世界纪录的次数高于以往任何一届,直接鼓励了对纪录的冲击。该主题的核心机制在于将竞技成绩进行高度的符号化转换:每一次破纪录的瞬间,都被建构为一次国家实力的跃升,是实现民族振兴的象征性事件。在宏大叙事层面,此主题通过《人民日报》的议程设置,将分散的个体情感凝聚为统一的、以国家为中心的爱国主义激情,有效地建构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笔下的“想象的共同体[30]”。全运会在此框架下,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竞技胜利这一清晰、可量化的符号,提供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与民族自信心。

Topic 2——行业秩序的矫正器:体育市场化进程中的失范与再规制(代表性主题词:中国足协、严肃处理、国家体育总局、通报批评、严令禁止、体育道德、违规行为、生长激素)

此主题将全运会叙事的功能界定为对体育行业内部秩序的媒介监督与国家规制。关键词“违规行为”“生长激素”等,指向体育市场化与职业化浪潮中出现的兴奋剂、假赛等失范现象。“国家体育总局”“严肃处理”等词汇,则标示出国家权力作为最终裁决者与秩序恢复者。该主题的叙事逻辑呈现为“问题暴露—舆论批判—权力介入—秩序重建”。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制止比赛中的歪风》报道中[31]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以及“尊重对方,尊重裁判,尊重观众”,即是对当时赛风赛纪问题的警示与纠正。在宏大叙事层面,此主题反映国家治理模式在面对市场化挑战时的适应与调整。媒体通过建构“道德恐慌”,为国家的再规制行动提供舆论合法性。全运会成为一个集中暴露并处理行业问题的窗口,其报道的核心功能在于通过对负面事件的“点名”与“通报”,进行行业范围内的道德规训,确保体育事业的发展不偏离国家设定的轨道。

Topic 3——城市发展的催化剂:大型赛事的空间生产与政治经济学(代表性主题词:上海体育场、体育场馆、商业职工、优质服务、体育器材、银行贷款、财政拨款)

此主题将全运会诠释为驱动城市现代化与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上海体育场”等具体地标与“体育场馆”等通用词汇,揭示出赛事对城市物理空间的深刻改造,是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32]的生动案例。《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为全运会作贡献》一文中[33]“首次设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一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表明全运会对城市的催化作用已从传统的建筑空间延伸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举办城市的信息化进程。“银行贷款”与“财政拨款”的并列,则勾勒出赛事筹办背后“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政治经济学图景。该主题的叙事框架将全运会从一个单纯的体育事件,提升为一项关乎区域发展的综合性工程。在宏大叙事层面,此主题为地方政府、资本与企业形成的“增长联盟”提供合法性叙事,强调赛事投资对城市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如体育服务业)乃至相关产业链(如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全运会的报道在此框架下,成为城市营销与展示地方治理能力的重要平台。

Topic 4——民族团结的黏合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符号性展演与整合(代表性主题词:少数民族、各族人民、维吾尔族、西藏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服装)

此主题将全运会建构为展演与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政治舞台。关键词“少数民族”“各族人民”等,确立叙事的全覆盖性与包容性。“维吾尔族”“西藏地区”等特指词汇与“民族服装”等文化符号,则通过对“他者”的特写,来丰富“中华”这一整体的文化内涵。该主题的核心叙事策略是通过仪式化的同台竞技与文化符号展示,进行温和而有效的符号性整合。相关报道中通过“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同吃同住,同练习同娱乐”等细节描绘[34],生动地建构出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和谐场景。在宏大叙事层面,全运会成为一个缩影,象征着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和谐与稳定。报道的功能不仅在于对内强化“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政治共识,更在于对外塑造团结而强大的国家形象。这种叙事在实践中,将体育的竞技功能与国家的统战功能相结合,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顶层战略设计。

Topic 5——社会价值的孵化器:赛事遗产的培育与“体育强国”战略落地(代表性主题词:省人民政府、场地面积、体育设施、师范大学、在校学生、群众体育、贯彻落实)

此主题标志着全运会叙事从“事件导向”向“遗产导向”的深刻转型。“体育设施”“群众体育”等词汇,将叙事焦点从赛时表现延伸至赛后的长远社会效益,即赛事遗产的培育。“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等词汇,则凸显全运会作为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战略的政策传导机制。该主题将全运会定位为孵化社会综合价值的平台。在宏大叙事层面,报道的核心功能转变为阐释“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新发展理念。不再仅仅关注金牌和纪录,而是系统性地论述赛事如何将竞技体育的资源转化为全民共享的健康红利,以及如何成为推动“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在地方层面具体“落地”的实践范例。例如,对西安“15分钟健身圈”的报道[35],将抽象的“惠民”理念物化为市民可触及的公共设施,是社会价值落地的最佳注脚。这一主题的兴起,标志着全运会的媒介形象从单一的竞技或政治符号,演变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治理工具。

图3 全运会新闻报道的主题词得分

Figure 3 Theme word scores for news stories about the Games

图4 全运会新闻报道的DTM分析

Figure 4  DTM analysis of the news coverage of the National Games

4.2.2主题词的历时性演化

(1) 奠基与动员:政治高地上的体育展演(1959-1978年)

在此阶段,Topic 0(国家意志的展演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主题强度和话语覆盖面远超其他。同时,Topic 4(民族团结的黏合剂)和 Topic 1(民族荣耀的竞技场)作为其重要补充而存在,但其内涵完全服务于前者。此时的全运会报道,是国家政治动员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的本质被高度政治化,其核心目标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服务于国防与生产建设。叙事框架将全运会的成功举办与竞技成绩的取得(Topic 1)归功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各民族的参与(Topic 4)呈现为社会主义大家庭团结的象征。Topic 2、3、5 在此阶段几乎处于“失语”状态,市场化带来的治理问题、赛事的经济效应与社会遗产等概念远未进入媒介议程。总体而言,此阶段全运会的媒介形象呈现出高度的功能化、集体化与政治化特征。 

(2) 突围与正名:国家荣耀驱动的竞技转向(1979-1993年)

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Topic 1(民族荣耀的竞技场)的主题强度急速攀升,取代Topic 0成为叙事核心。伴随中国重返国际体育舞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成为时代强音,全运会被定位为实现这一目标的练兵场和选拔台。打破“亚洲纪录”和“世界纪录”成为报道的焦点,体育胜利被赋予为国家“正名”、提振民族精神的重大使命。Topic 0(国家意志的展演场)的话语强度虽有下降,但并未消失,而是其集体主义话语逐渐被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话语所替代。Topic 3(城市发展的催化剂)开始萌芽,以北京亚运会和之后的全运会为契机,对“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报道开始出现,但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经济叙事。此阶段的核心叙事是竞技突围,全运会的媒介形象从纯粹的政治工具,转向承载国家荣耀、激励全民奋进的象征性符号。

(3) 博弈与转型:市场化浪潮下的多元叙事(1994-2008年)

这一阶段呈现出 Topic 1(民族荣耀)、Topic 2(行业秩序)、Topic 3(城市发展)三大主题三足鼎立、激烈博弈的复杂局面。首先,与“奥运争光计划”深度捆绑,Topic 1的内涵聚焦于为国争光,全运会“奥运练兵场”的定位被空前强化。其次,体育市场化改革全面深化,以上海八运会为标志,Topic 3全面崛起,赛事运营的商业化、市场化成为报道热点,全运会的经济属性被充分挖掘。然而,市场化亦催生乱象,足球领域的“假赌黑”与层出不穷的兴奋剂事件,使得Topic 2首次成为舆论焦点。《人民日报》的报道开始承担起批判与监督功能,“严肃处理”“体育道德”成为高频词。三大主题的交织,反映全运会在转型期的身份认同:既是国家荣誉的生产系统,也是城市经济的增长引擎。

(4) 融合与回归:综合价值导向的社会建构(2009年至今)

后奥运时代,全运会叙事迎来深刻的价值转向。Topic 5(社会价值的孵化器)异军突起,成为新的叙事增长点。从“全民全运”理念的提出,到对“赛事遗产”的系统性关注,报道议程显著从“竞技成绩”转向“社会效益”。“唯金牌论”的降温使得Topic 1的叙事更趋理性、平和,更加注重体育精神本身。Topic 3的内涵也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强调“节俭办赛”和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Topic 0以新的形式回归,融入“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顶层战略话语,体育的政治功能被赋予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全新时代内涵。Topic 2和Topic 4则作为体育治理现代化和国家形象建构的稳定组成部分持续存在。此阶段,各主题整合进以人民为中心、追求综合社会价值的宏大叙事框架之中,全运会的媒介形象最终回归其作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公共产品属性。

4.3 演化逻辑特征与框架建构

4.3.1演化逻辑特征

战略定位从“政治工具”向“治理杠杆”的跃升:媒介对全运会战略角色的塑造,经历从服务于特定政治目标的单向度工具,向区域综合发展的多维度治理杠杆的深刻跃升。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媒介叙事将其工具化,定位为进行政治动员与主流价值展演的政治工具。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媒介叙事中的全运会演变为一个复杂的治理杠杆,其功能被拓展至驱动城市更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公共服务、实现“健康中国”等多元政策目标。这一跃升标志着国家对大型体育赛事的使用,从直接的政治控制转向间接的社会治理。

竞技目标从“外部参照”向“内部确证”的转向:媒介对全运会竞技功能的呈现,经历从寻求外部世界参照以确立国家地位,向构建内部自主性竞技生态以进行自我确证的根本转向。建国初期,竞技胜利的核心意义在于打破国际纪录、在世界舞台上“为国争光”,其价值由外部参照系所定义,旨在回应历史性的民族焦虑。随后,全运会的竞技目标逐渐内化,其首要功能转变为对国内训练体系、后备人才梯队及各省市竞技实力进行周期性检验与权威内部确证。媒介叙事也从聚焦破纪录的“奇迹”,转向对竞技体系本身运行效能的专业化审视。

价值旨归从“国家荣誉”向“社会福祉”的嬗变:媒介叙事中全运会所彰显的核心价值,经历从国家集体荣誉向社会大众福祉的演变。早期,媒介建构的价值体系高度集中于金牌、奖牌所象征的、国家荣誉,这是典型的集体主义价值导向。进入新时代,全运会的价值旨归发生转移,媒介叙事的落脚点转向社会福祉,包括普惠性的公共体育设施、全民参与的健康生活方式、可持续的城市遗产以及包容性的社区文化。

精神内涵从“政治规训”向“人格塑造”的深化:媒介对体育精神内涵的建构,经历从政治动员的集体主义规训,向个体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格塑造的深化。初期,媒介弘扬的“体育精神”与集体主义话语紧密捆绑,旨在塑造忠于国家的“社会主义新人”。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在市场化带来失范行为后,对公平竞赛、体育道德的强调成为精神建构的重要补充。进入新时代,体育精神的要义被进一步深化为对个体坚韧、诚信、协作、尊重等品质的人格塑造,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相契合,回归到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源价值。

4.3.2叙事框架建构

国家战略承载框架:此框架是全运会新闻叙事的基石性框架,定义其在国家宏大叙事中的根本定位。它将全运会描绘为服务于特定时期国家核心战略的旗舰项目,强调其功能的政治性与工具性。从建国初期服务于政治整合与国防动员的政治展演(Topic 0),到改革开放后服务于民族复兴与国力彰显的展台(Topic 1的政治化解读),再到新时代服务于“健康中国”与城市发展的治理工具(Topic 3,Topic 5)。媒介通过运用具有宏观导向与政治意涵的语词,始终将全运会的举办与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层面的顶层设计紧密链接。此框架的演变,描绘出国家赋予体育的核心使命从“强国”向“兴城”再到“惠民”的逻辑递进。

竞技水平确证框架:此框架聚焦于全运会的核心竞技属性,将其建构为确证与衡量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内部标尺。该框架旨在通过高水平对抗,完成对运动员能力、训练方法、地方体育实力的全面“确证”。其叙事核心围绕“纪录”“金牌”等量化指标展开,旨在选拔顶尖人才、检验“奥运战略”成果,并构建国内竞技体育的荣誉体系与竞争格局(Topic 1)。媒介在此扮演“记叙者”与“评判者”的角色,通过对赛场表现的专业化报道,不仅确证竞技成绩,也塑造公众对于“更快、更高、更强”的认知。该框架的内涵也从早期单纯追求成绩的“锦标主义”,逐渐向关注科学训练、公平竞赛与运动员可持续发展的竞技观演进。

社会价值彰显框架:此框架超越竞技范畴,致力于彰显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的多元价值,是全运会从“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与“社会事业”转型的核心体现。它将全运会定位为孵化与释放社会综合效益的“价值孵化器”。该框架的叙事内容包括通过场馆建设与赛事运营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经济价值(Topic 3)、通过全民健身活动普及与体育设施开放提升公众福祉的健康价值(Topic 5)以及通过促进民族交流、巩固国家认同的统战价值(Topic 4)。媒介在此框架下,成为公共利益的倡导者,其报道旨在论证“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推动体育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体育精神弘扬框架:此框架是全运会新闻叙事的精神内核与价值导向,聚焦于体育超越胜负的人文内涵与道德力量,致力于通过对人与事的报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该框架通过两种路径实现:一是榜样塑造,通过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克服困难、为国争光的先进事迹报道(与Topic 1交织),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与奋斗精神;二是道德规训,通过对赛场内外“违规行为”的批判与“体育道德”的倡导(Topic 2),划定体育行为的道德底线,净化赛场风气。媒介在此扮演“价值观传递者”的角色,通过叙事来塑造和巩固社会所尊崇的体育伦理。此框架贯穿始终,但其内涵从早期强调政治忠诚与集体荣誉,向新时代更加注重公平、尊重、诚信、坚韧等更具普适性的体育品格拓展。

5全运会新闻的框架叙事

5.1 国家战略承载框架:国家宏大叙事中的战略使命

“国家战略承载”框架是全运会新闻叙事的深层结构与元叙事,将赛事定位为服务于特定时期国家核心战略的政治工具,其内涵的演化勾勒出中国从“政治立国”到“开放融入”再到“综合治理”的国家发展轨迹。

建国初期,全运会的战略使命被明确界定为服务于国家政治动员与国防建设,媒介话语呈现出显著的工具主义色彩。体育与国家安全、政治统战等议题被直接关联。例如,贺龙同志在首届全运会开幕辞中,将体育成就归因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热情”与“全民大跃进”,并将体育定性为“向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凸显其政治功能[36]。《体育也要创奇迹》一文将运动员的体魄建构为国防力量的组成部分,界定体育在冷战背景下的国防功能[37]。《政治与技术相结合就能无往不胜》一文将赛事成功归因于“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将全运会演绎为验证特定政治路线正确性的实践场域[38]。通过对“台湾省体育代表团”参赛的报道[39],全运会被赋予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符号性政治功能,彰显其在国家核心政治议程中的战略策应角色。

改革开放后,伴随“奥运战略”的崛起,全运会的国家战略承载功能发生关键转向,从内部政治动员转向为对外开放和民族复兴提供支持。社论《点燃民族精神的不熄火炬》将全运会功能化为服务于更高层级国际赛事的“汇报表演”,其战略使命从对内政治动员转向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与人才储备[40]。《迈向二○○八的起点》报道将九运会定性为“与奥运会全面接轨”的标志性事件,表明全运会的战略功能被彻底、系统地纳入“奥运争光计划”体系,其自身独立价值被悬置,工具性特征达到极致[41]。

第四阶段以来,全运会的战略使命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国家顶层设计深度融合,呈现出服务于国家综合治理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特征。《推动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国》将全运会的战略重心从竞技体育的奥运争光,向服务全民健康的国家公共卫生与社会发展目标回归[42]。习近平致第十三届全运会的贺信中强调的“全民全运,全运惠民”,宣告全运会战略重心的转移[43]。《全运会助力西安高质量发展》则将十四运会的战略价值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度绑定,建构出“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战略叙事,将全运会定位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国家战略新引擎[44]。而《第十五届全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发布公告》宣布粤港澳联合办赛,是国家战略框架的最新演化[45]。全运会的战略承载不再局限于单一城市或省份,而是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更宏大的国家级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体育在此成为促进区域融合、彰显“一国两制”优越性的政治与文化黏合剂。

5.2 竞技水平确证框架:国家竞技实力的内部标尺

“竞技水平确证”框架聚焦于全运会的核心竞技属性,将其建构为衡量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内部评价体系,反映对“何为体育成功”的评价标准从绝对量化到辩证反思,再到系统性重构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竞技水平的确证主要通过“破纪录”这一量化指标来完成,以彰显新中国体育的“飞跃式”发展。《运动员鼓干劲迎接全运会》一文运用“刷新了近九十项全国纪录”、“几乎占了…全国纪录的一半”等量化语言,直观地确证竞技水平的飞速提升[46]。《飞跃前进的我国体育事业》通过详尽罗列破世界纪录和全国纪录的数字,以无可辩驳的量化证据,建构体育事业的合法性叙事[47]。

改革开放后,为服务于“奥运战略”,“金牌榜”取代以往更多元的评价指标,成为确证竞技水平的唯一核心。社论《竞赛出人材》为“竞技”正名,彻底扭转“文革”时期对“锦标主义”的批判,旗帜鲜明地论证竞赛的正面价值[48]。《多渠道多形式地兴办体育为山东大汉东山再起奠基》将一省的体育工作成败与全运会名次直接挂钩,反映竞技成绩(金牌、总分)已成为评价地方体育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49]。然而,随着中国体育全面融入国际竞争,对此评价体系的审视开始复杂化。《游泳:复兴前兆还是虚火过旺》是该框架进入辩证反思阶段的表征,报道未停留在成绩表象,而是提出全运会成绩与国际大赛成绩脱节的“虚火”问题,对全运会成绩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进行深刻质疑[50]。

第四阶段以来,媒介叙事开始对“金牌至上”的评价体系进行反思与解构,并致力于重构更为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规程越加越多账目越看越累全运金牌榜没人算得清》一文,通过揭示“政策性金牌”算法的复杂与荒诞,从技术层面消解金牌榜作为客观标尺的权威性[51]。《国家体育总局取消亚运会奥运会贡献奖不再公布全运会奖牌排名》的报道,则从制度层面宣告对“金牌至上”价值取向的纠偏[52]。评价重心开始从即时金牌数转向对后备人才厚度、青训体系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察,如《晒晒“三大球”的家底》[53]。在此基础上,竞技水平确证框架得以重构:一方面,通过“鼓励跨单位组队参赛”等改革[54],竞技实力的确证逻辑从“地方竞争”转向“国家优化”,旨在检验国家层面人才资源整合的最高效率。另一方面,“增设群众比赛项目”则开创面向全民的全新评价体系,标志着竞技水平的确证主体从精英运动员历史性地扩展至普通民众[55]。

5.3 社会价值彰显框架:体育公共产品的多元效益

“社会价值彰显”框架叙事内容涵盖健康、经济、文化、城市发展乃至生态文明等维度,旨在论证体育作为公共产品的正外部性,推动体育发展成果由精英专享转向全民共享。

建国初期,该框架的叙事雏形主要体现在大型赛事对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与公共文化空间的供给上。《规模巨大的新型体育场》将北京工人体育场描绘为不仅是比赛场地,更是服务于城市和人民的长久性社会资产[56]。《迎接观众的第一天》则通过描绘市民参观新场馆的喜悦,展现大型体育设施融入市民社会文化生活,提升民众生活品质的社会价值[57]。

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使得全运会的社会价值框架开始纳入“经济”维度,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助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上海迎接全运会开展优质服务》将全运会的社会价值延伸至提升城市服务业水平、改善社会风气的“软实力”锤炼层面[58]。《大赛在即万事俱备 南粤喜气洋洋迎盛会》将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塑造为国家现代化形象的表征,是“办赛兴城”这一叙事的典型范式[59]。《建馆先想到养馆──九运会筹备工作掠影》通过阐述场馆建设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模式,彰显全运会在推动城市长远规划与体育设施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价值[60]。

第四阶段以来,全运会的社会价值以“惠民”为核心,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井喷态势。《全运会向民间高手敞开大门》报道标志着全运会的公共产品属性实现从“为民办”到“民有、民享、民参与”的根本性转变[61]。《北京市笼式足球女队一起踢球好幸福(全运惠民 健康中国)》通过聚焦普通人的参赛故事,将宏大的“惠民”口号具体化为可感知的个体幸福感[62]。而对十五运会场馆“微改造”的聚焦,如《以绣花功夫提升场地功能广州30个运动场馆实现微改造》则标志着此框架进一步深化,从追求宏大硬件建设,转向更精细、更可持续、更注重文化传承与民生衔接的城市更新理念[63]。

5.4 体育精神弘扬框架:中华体育精神的道德叙事

“体育精神弘扬”框架聚焦于体育超越胜负的人文主义与道德教化功能。通过“榜样塑造”与“道德规训”两种话语实践,建构并传播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为核心,同时吸纳公平、诚信、尊重等普适伦理的中华体育精神,其叙事重心的流变反映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演进。

建国初期,体育精神的弘扬与革命集体主义叙事高度同构。《山东半岛上的健儿》通过描绘运动员“克服困难”、“顽强”训练的群像,塑造早期体育精神的集体主义榜样[64]。《各民族选手大会师》报道通过描绘运动员“顽强战斗,坚持到底”的事迹,将体育精神等同于“不怕疲劳,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34]。社论《政治与技术相结合就能无往不胜》,则明确将体育精神的源泉定义为政治觉悟,将拼搏精神建构为一种由崇高政治理想驱动的道德力量[38]。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体育领域出现新的道德失范问题,媒介话语开始承担“道德规训”的功能。《国家体育总局部署九运会重点反对使用禁药严格赛风赛纪纠正不正之风》,标志着“反兴奋剂”成为体育精神叙事中的核心议题,彰显维护体育纯洁性与公平竞赛的立场[65]。而《让作假者痛》,对“假摔”事件的直接批判,将体育精神的核心聚焦于“公平”,表明媒体在弘扬体育精神时,已承担起舆论监督的责任[66]。

第四阶段以来,体育精神的叙事开始摆脱单一的宏大叙事,转向更具人文关怀的价值彰显。《帆船帆板赛场产生“最美选手”为救对手川妹子马娇弃赛》通过塑造“舍赛救人”的道德典范,将体育精神升华为生命至上、友爱互助的人文主义光辉,与功利主义形成鲜明对比[67]。《让青春在赛场闪光》对宁泽涛回归赛场的报道,体现对运动员个人选择与奋斗历程的尊重,将体育精神的诠释与个体价值实现相联系[68]。《师徒同登台赛场更有爱》聚焦“教练员与运动员同台领奖”,将叙事重点从运动员个体的拼搏,转向师徒之间的情感联结与共同奋斗,体现对“幕后英雄”的人文关怀[69]。《不放弃就是胜利》通过讲述小轮车选手摔倒后仍坚持完赛的故事,将体育精神的核心提炼为过程中的坚韧与对体育本身的尊重,指出“赛场上输赢并不代表一切”,标志着体育精神的叙事已超越结果论,走向价值论的深刻回归[70]。

6结语

本研究揭示全运会的媒介形象实现从早期服务单一政治动员的工具性载体,向承载国家荣耀、驱动城市发展、规范行业秩序并服务社会福祉的治理杠杆的战略性跃迁。此演变轨迹映射出中国社会转型与体育发展理念的范式更迭,在不同历史时期赋予全运会以时代内涵,使其成为国家意志传达、社会价值塑造、民族精神凝聚的载体。展望未来,随着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创粤港澳联合承办的新模式,其新闻叙事将开启新的篇章。未来研究,应将视线从单一的官方媒体,拓展至多元的融媒体生态,考察官方框架在社交媒体、市场化媒体与民间话语场中的传播、协商与重构过程。

参考文献

国家体育总局. 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点体会[EB/OL](2023-05-08)[2025-08-11]. https://www.sport.gov.cn/n4/n24694634/n24694825/c25560195/content.html

吴丹, 万晓红, 彭羽丰. 21世纪以来我国体育传播研究的发展进路与未来展望(2000—2020)[J]. 体育科学, 2022, 42 (01): 45-58.

冯加付,郭修金.新中国成立以来全运会改革:历程、经验及展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01):8-16.

赵凡,张崇瑶,闫琪.全运会自由式摔跤夺金运动员张崇瑶赛前个性化体能训练效果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22,58(11):19-25.

孙铭,周良君.科技创新赋能2025年全运会: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2,42(06):110-119+2.

李佳.大型体育赛事的经济效应分析及其优化策略——以第十三届全运会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03):83-88.

骆良虎, 常歌.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何以塑造国家认同——基于仪式视角的杭州亚运会个案分析[J].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2024, 48 (06): 94-104.

张业安, 肖焕禹, 冉强辉. 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的相关利益主体分析[J]. 体育科学, 2013, 33 (03): 71-80.

张业安, 肖焕禹, 冉强辉. 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多维考察[J]. 体育学刊, 2013, 20 (01): 38-43.

张业安, 冉强辉. 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的分类及发生机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6, 33 (02): 179-185.

李金宝, 鲁恒志, 李馨雅. 智能传播时代大型体育赛事的媒介话语构建策略与反思——兼议国内三大主要平台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传播实践[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4, 58 (02): 7-14.

林绪武. 中国共产党党报党刊的百年发展历程与启示意义[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09):4-13.

叶建华. 论党报的党性原则[J].浙江学刊,1997,(03):

张德胜. 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现实特征[J].当代传播,2007,(02):92-93.

吴鲲,贾丽娟. 体育新闻与文化政治——基于《人民日报》头版消息的文本意义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09):39-43.

李鲤. 《人民日报》北京奥运报道分析[J].中国报业,2008,(10):12-15.

廖慧平. 从“展示·图强”到“分享·和谐”——《人民日报》历届全运会报道舆论引导嬗变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06):14-17.

李芳,于晓光,温天时. 大型体育赛事报纸媒体报道框架及其传播效果的优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06):49-52.

陈岐岳,陈嘉,周奕言,蒋贝. 从内容为王到解说为王——对电视与新媒体直转播北京冬奥会的流量之争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4,36(04):365-373.

Blei D M, Ng A Y, Jordan M I.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J].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2003,3(4/5):993-1022.

Abuzayed Abeer, Al-Khalifa Hend. BERT for Arabic Topic Modeling: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BERTopic Technique[J].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2021(189): 191-194.

Grootendorst M.BERTopic:Neural Topic Modeling with a Class-based TF-IDF Procedure[EB/OL].http://arxiv.org/pdf/2203.05794,2022-03-11.

Uncovska Marie, Freitag Bettina, Meister Sven, et al. Rating analysis and BERTopic modeling of consumer versus regulated mHealth app reviews in Germany[J]. Npj Digital Medicine, 2023, 6(1): 115.

Goffman E.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2-16.

王彦.沉默的框架:框架理论六十年的时间脉络与空间想象[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7(06):197-215.

燕阳, 李斌. 基于BERTopic模型的学校体育新闻时代变迁与媒介呈现——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学校体育栏目为例[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4 (05): 17-29.

于思远,顾帅,毕金泽,等.传承与焕新:红色体育文化的范畴锚定、发展嬗变、困境及其纾解[J].体育学研究,2023,37(05):20-29.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J].理论探讨,2010,(01):40-44.

温子建;吴骅. 第六届全运会有许多新特点首次设立团体总分,行业体协队伍增加,社会集资全民动员[N].人民日报,1987-11-19(3).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 吴叡人, 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43.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制止比赛中的歪风[N].人民日报,1979-04-25(4).

李春敏.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J].人文杂志,2011(1):62-68.

王锦鹄. 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为全运会作贡献确保首次设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畅通[N].人民日报,1987-11-16(3).

尤淇. 各民族选手大会师[N].人民日报,1959-09-20(7).

邹雪. 体育提升人民幸福感[N].人民日报,2021-09-28(14).

把全运会开好开得精彩[N].人民日报,1959-09-14(4).

体育也要创奇迹[N].人民日报,1958-09-11(7).

政治与技术相结合就能无往不胜——祝第二届全运会胜利闭幕[N].人民日报,1965-09-29(2).

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参加全运会的台湾省体育代表团在京成立[N].人民日报,1975-08-24(3).

点燃民族精神的不熄火炬(社论)[N].人民日报,1987-11-20(1).

薛原. 迈向二○○八的起点──九运会前奏曲之三[N].人民日报,2001-11-09(3).

刘延东. 推动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国[N].人民日报,2009-11-27(5).

陈晨曦. 弘扬体育精神共建体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引起体育工作者强烈反响[N].人民日报,2017-08-28(2).

王乐文, 原韬雄. 全运会助力西安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9-14(15).

王浩明. 第十五届全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发布公告 征集会徽吉祥物设计方案主题口号及音乐作品[N].人民日报,2024-03-14(15).

运动员鼓干劲迎接全运会 全国纪录近一半刷新[N].人民日报,1959-06-08(6).

荣高棠. 飞跃前进的我国体育事业[N].人民日报,1959-10-25(7).

竞赛出人材《体育报》七月七日社论摘要[N].人民日报,1979-09-08(4).

贾建舟. 多渠道多形式地兴办体育为山东大汉东山再起奠基[N].人民日报,1986-07-06(3).

许立群. 同九运会相比,十运会游泳比赛成绩大面积大幅度提高,但不少业内人士对此持审慎态度游泳复兴前兆还是虚火过旺?[N].人民日报,2005-10-21(12).

薛原, 陈晨曦, 李硕, 等. 规程越加越多账目越看越累全运金牌榜没人算得清(全运视野)[N].人民日报,2013-09-10(15).

马剑. 国家体育总局取消亚运会奥运会贡献奖不再公布全运会奖牌排名[N].人民日报,2015-01-27(15).

范佳元, 陈晨曦, 李长云, 等. 后备人才怎么样?全运会青年组比赛见分晓晒晒“三大球”的家底(全运观察) [N].人民日报,2017-08-30(17).

范佳元. 第十三届全运会力推七大改革举措[N].人民日报,2017-03-21(15).

薛原. 全运会将增设5个群众体育比赛项目[N].人民日报,2017-02-11(7).

规模巨大的新型体育场[N].人民日报,1959-09-01(7).

迎接观众的第一天[N].人民日报,1959-09-06(6).

上海迎接全运会开展优质服务[N].人民日报,1983-08-31(2).

陈昭, 吴骅. 大赛在即万事俱备南粤喜气洋洋迎盛会[N].人民日报,1987-11-15(3).

李中文. 建馆先想到养馆──九运会筹备工作掠影[N].人民日报,2001-06-26(11).

季芳. 全运会向民间高手敞开大门8000多名业余选手将参加群众比赛项目[N].人民日报,2017-04-22(7).

季芳. 北京市笼式足球女队一起踢球好幸福(全运惠民健康中国)[N].人民日报,2017-06-26(23).

胡健, 贺林平, 洪秋婷. 以举办全国赛事为契机,以绣花功夫提升场地功能广州30个运动场馆实现微改造(体育大看台)[N].人民日报,2025-06-05(15).

山东半岛上的健儿[N].人民日报,1957-10-08(8).

汪大昭. 国家体育总局部署九运会重点反对使用禁药严格赛风赛纪纠正不正之风[N].人民日报,2001-02-06(8).

汪大昭.让作假者痛(金陵夜话)[N].人民日报,2005-10-15(7).

李硕. 帆船帆板赛场产生“最美选手”为救对手川妹子马娇弃赛(全运视野)[N].人民日报,2013-09-05(8).

钟文. 让青春在赛场闪光(体坛观澜)[N].人民日报,2017-06-26(23).

郑轶. 师徒同登台赛场更有爱(体坛观澜)[N].人民日报,2021-09-18(8).

秋实. 不放弃就是胜利(体坛观澜)[N].人民日报,2021-09-22(13).

本文地址:http://www.chinaxhk.net/finance/57819.html -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故本网对其真实性不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