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13:30-17:30,由上海市未来研究会未来教育专委会主办的“数智时代的大学未来教育:转型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教育会堂(岳阳路1号)306圆桌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会议聚焦数智技术浪潮下大学教育的转型、创新与发展,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未来研究会副秘书长杨君主持。

图1:2025年8月23日圆桌论坛会场
本次研讨会汇聚教育界、科研界众多专家学者。其中,上海交通大学荣休教授陈先元,华东政法大学研究员朱尚明,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书记黄暾炜,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仕菊,临港实验室高级工程师米丽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可,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陈雅赛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围绕主题深入研讨,共探数智时代大学教育转型路径与创新实践。此外,华东理工大学原副校长、上海市未来研究会原理事长杨存忠,上海市未来研究会秘书长王海明,上海电机学院副教授仝光,上海市未来研究会未来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江鸿涛,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教授罗峰,上海市未来研究会未来教育专委会理事王凯等也受邀参会,共同为议题交流献策。
会议伊始,主持人杨君副教授向全体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简要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背景与核心议题。他指出,当前数智技术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大学教育面临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变革,希望通过本次跨学科、多行业、多维度的交流,为未来教育发展凝聚共识、贡献智慧。

图2:副秘书长杨君主持会议
随后进入主题发言环节,七位嘉宾依次发言,从AI技术应用、职业教育融合、批判性思维培养、艺术教育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等维度,分享前沿观点与实践案例。
朱尚明:AI在高校教育教学领域应用场景建设探讨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员朱尚明梳理AI发展历程,提及1997年深蓝、2016年阿尔法围棋等标志性事件,重点指出2025年年中BCC模型凭低门槛、低投入、免费使用特点,打破技术封锁,推动AI进入实用阶段,推理与数字思维表现突出。他对比汉英在AI应用的效率,强调汉语编码后操作少、内存与流量占用低,适合大规模语言模型训练。教育场景中,AI可建本地知识库解数据滞后、辅助教学、支持科研,且提出 “AI是帮助而非替代”,指出AI素养将成必备能力,教育需培养学生专业与AI结合能力。

图3:华东政法大学研究员朱尚明作题为“Al在高校教育教学领域应用场景建设探讨”的演讲
米丽娟:科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对大学未来教育的启发
临港实验室高级工程师米丽娟以AI在科研领域的应用为切入点,举例说明AI解析蛋白晶体结构、虚拟疾病生物学家模型助力药物研发的实践,展现AI对科研效率的提升作用。她分享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能源堆技术人才的案例,学生可承接熔岩制备、检测分析等工作,但也指出职业教育存在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大、“想学却学不懂”的问题,且与工程硕士、博士培养体系存在“衔接缺口”——两者均未充分对接产业应用端。她强调,在AI for science趋势下,教育体系需提升承接能力,同时关注AI发展的能源约束,平衡技术使用与人类自身优势。

图4:临港实验室高级工程师米丽娟作题为“科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对大学未来教育的启发”的演讲
陈先元:数智时代的教育需要批判性思维
上海交通大学荣休教授陈先元聚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认为分析、综合、逻辑等思维能力是文理科学习的关键,AI虽能辅助,但无法完全替代人类思维,需警惕过度依赖导致思维能力退化。他指出当前大数据模型存在数据不准确、算法缺乏批判精神的局限,科学技术发展需以质疑为核心。他呼吁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教师也需提升自身素养,避免空谈,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探索适配数智时代的教育模式。

图5:上海交通大学荣休教授陈先元作题为“数智时代的教育需要批判性思维”的演讲
黄暾炜:数智时代的艺术创新与教育重构
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书记黄暾炜介绍艺术与AI融合的创新实践,提及上海戏剧学院建立未来戏剧学科方向、招聘未来戏剧博士,甚至录用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博士,指出AI艺术已实现海量生产,某机器人艺术家作品拍卖价达300万人民币。他分析AI艺术的不可控性、黑箱特性等独特价值,以及与人类艺术的情感差异,提出艺术从业者需转变观念应对挑战。在教育重构上,他提出“原能力”培养——以创意能力避免沦为“算法奴隶”,以优质消费能力推动发展;强调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引导者,学生从“记忆学徒”转向“协同开发者”,并分享虚拟表演训练模型案例,说明AI技术如何解决传统表演教学反馈模糊、个性化不足的问题。

图6: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书记黄暾炜作题为“数智时代的艺术创新与教育重构”的演讲
杜仕菊:数智时代的高校人才培养:“标准化培养”转向“个性化成长”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仕菊对比传统标准化培养与个性化成长的差异:前者强调统一大纲、固定课程与单一评价,效率优先但忽视个体差异;后者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兴趣、能力与职业规划,目标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她分析转向动因,包括技术赋能实现精准画像与多元评价、社会需求推动跨界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升级关注全面发展。在实践路径上,她提出构建“核心基础+专业核心+跨学科选修”模块化课程、配备多维度导师、改革评价体系、打造制度教育生态,并指出需应对理念转变难、技术壁垒、数据隐私、教育公平等挑战。

图7: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仕菊作题为“数智时代的高校人才培养:从标准化培养转向个性化成长”的演讲
马可:数智时代的教育理念重塑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可从哲学视角探讨时代特征,提出“数字时代”是长期趋势,核心要素是数据,推动新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隐私、技术壁垒等挑战。他强调教育需坚守“底线”与“赋能”:“底线”是培养涵盖知识、情感、意志的“完整的人”,引用中西方哲学观点与总书记对教师的“六要”要求,指出“成人优先于成才”;“赋能”是借助数字技术推动心智教育,包括人机共创知识、精准教学、个性学习、家校社协同管理与多元评价,实现大规模教育与个性化学习的平衡。

图8: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可作题为“数智时代的教育理念重塑”的演讲
陈雅赛:高校出版教育的AIGC技术融合应用与人才培养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陈雅赛分析AIGC对出版产业的影响,指出国际出版机构AI写作效率达70%、智能校对减少30%人力,内容生产转向人机协同,传播依赖算法提升用户粘性,但也存在伦理困境与技术依赖问题。她提出出版人才需在传统编校、版权能力基础上,新增AI工具操作、版权合规、虚假信息识别等能力,需跨学科素养。她介绍九成高校已调整培养方案,增设AI相关课程或微专业,如安徽大学沉浸式编辑链、上海理工大学企业直投例题教学,并分享上海师范大学的实践——人才引进聚焦智能传播、开设7-10门智能传播课程、要求学生使用AI工具创作,同时指出软硬件不足、教师技术能力滞后、学生过度依赖等困境,强调需引导学生区分人机创作差异。

图9: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陈雅赛作题为“高校出版教育的AIGC技术融合应用与人才培养”的演讲
主题发言后,会议进入茶歇环节,参会人员围绕上半场内容自由交流,探讨AI在教育、艺术领域的应用难点与解决思路。

图10:茶歇环节,参会人员围绕上半场内容自由交流

图11:茶歇环节,热烈讨论中
茶歇结束后,会议转入圆桌论坛环节,全体参会嘉宾围绕“AI与教育的边界”“人际关系与教育影响”“工科教育改革”“AI在科研写作中的应用”四大核心议题展开讨论。有嘉宾提出“人人可接入、人人有能力、人人能受益”的数智教育目标,强调平衡技术使用与人类主导地位;有嘉宾担忧年轻一代过度依赖技术导致情感交流缺失,呼吁教育注重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工科领域嘉宾指出AI将取代大量重复性劳动,高等教育需从重“执行”转向重“创新”,预计10年内教育体系将深度洗牌;还有嘉宾分享AI辅助论文写作的便捷性,同时提醒核心理论推导需人类完成,文科科研需注意AI生成内容的查重问题,部分期刊要求标注AI使用情况。此外,有嘉宾提及FRP学习平台(含12000门课程)对资源共享的作用,社会学背景嘉宾则关注教育公平,呼吁政策与资源倾斜缩小AI接入差距。
最后,主持人杨君副教授做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研讨会是一场思想与智慧的盛宴,嘉宾们从多维度剖析数智时代大学教育的转型与创新,既有实践案例的分享,也有对挑战的深刻洞察,充分体现上海市未来研究会的“未来性”与跨学科交流特色,贯彻“行知合一”原则,为理论界与实践界带来诸多启发。会议成果将为上海市未来研究会未来教育专委会后续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助力推动数智时代大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图12:本次学术研讨会顺利落幕

排版 | 杨欣怡
审核 | 杨君
本文地址:http://www.chinaxhk.net/jiaoyu/55717.html -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故本网对其真实性不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